刘新华:建言献策要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日期:2023-08-10 11:02:26  作者:刘新华  来源:民建河南省委网站 

  大兴调查研究,已经成为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和各省市地方的重点工作。但调查研究不仅是中共的传家宝,也是民主党派的基本功。无论什么方面的建言献策,首先要调研,才能真正掌握情况、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可以说,调查研究的能力,直接影响我们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履职实效。我所取得的参政议政成绩,都离不开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

  民建与调查研究的渊源非常久远,会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在1945年7月访问延安后,写下了《延安归来》一书,著名的“窑洞对”就出自这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回答了10个重要问题,有延安之行的动机、去延安的名义、对大局的看法、对延安的观感、延安的政治作风、与中共领导人谈话的经过、国共合作的前途等,实质就是一份内容翔实的调查研究报告。“理必求真,事必求是”,黄炎培先生为民建后辈树立了调查研究的典范。关于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我今天汇报的三点体会,只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多多赐教。

  一是在选题上,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类问题,为中共建好言、献好策。因此,选题就要直奔问题而去,瞄准靶心、直击要害,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特别是社情民意和提案建议,讲究单个问题单个击破,不求全、不贪大。比如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建养老服务设施水电气暖接通费用过高的问题,就是单个问题单篇成文,目标直指发改部门和相关企业。这篇建议获得了焦作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亦博的2次批示,所反映的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这两年我向省委会提报的社情民意,都是小切口稿件,社区老年餐、老年人养生健身场所监管、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等,很荣幸都被省委会采用,在省政协大会上做了交流。此外,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新建的居民小区不能及时移交社区养老用房,还有老旧小区配建的养老设施无法通过消防审验等。这些具体问题看似互不相关,但从深层次上思考,它们都与政策效力不足密切相关。有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约束力不够造成的;有些是政策滞后于现实,前瞻性不够造成的。真正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如何确保政策效力。因此,我起草了《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基石》一文,就如何建立稳健有力的政策体系提出了具体建议,也提报给了省委会。

  二是在解题上,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1956年毛泽东同志接见拉美代表时说:“搞好调查研究,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因为有那么多的花嘛。看一看、望一望就走,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主席讲的下马看花,讲究深与透,需要掌握大量资料,对历史传统、现实基础、政策依据、优秀典型、反面例子、普遍情况都要做到如数家珍,才能找准根源,对症下药。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参政议题动笔之前,我所阅读的背景资料,一般都是几百页起步。之后要列出深入实地走访的问题清单,还要在走访后,对收集到的大量素材进行再研究,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深层次分析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提出能用、管用、好用的解决措施。

  三是在写作上,坚持多写多练。很多人都遇到过“胸中有丘壑,下笔无一言”的窘况。人的思维很奇怪,当一个事物在我们脑子里时,我们觉得想明白了、想透彻了,可是等到想要把它写在纸上、系统表达出来的时候,才会发现差距还很大。因为我们脑子里的想法,是点状的、跳跃的、发散的,而文字,则是线性的、连贯的、有逻辑的。我们需要通过文字,把脑子里的想法固化下来,让它变得更加清晰和可靠。欧阳修的《卖油翁》里有句名言:“无他,但手熟尔”。写作也是一样,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来提升,熟能生巧。我们可以从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闪光点,或者对某种现象、某件事物的看法开始,三言两语将所见所思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勤动脑,勤动笔,坚持不懈、反复练习,练的多了,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还有一句俗语,叫“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多年来我也在反复修改稿子的经历里打转,用这句话和大家共勉,希望我们都有反复推倒重来的毅力。

  (本文是刘新华在民建河南省委会参政议政工作会上的发言,刘新华系河南省政协第三届理论研究会理事、民建焦作市委理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焦作市山阳区民政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