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
日期:2008-11-27 10:24:17  作者:程 君  来源:民建河南省委 

 民建郑州市委二七一支部会员     

    

一个暖意融融的上午,我如约来到郑州未来花园。这个小区对郑州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浪漫而优美的小区,当年是郑州最高房价的小区。1999年建造的未来花园,高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四周绿化带,平坦宽阔。小区文化休闲气氛浓浓的,有艺术馆和咖啡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香,心里油然升起了对生活的热爱,这是改革三十年我们不仅能看到也能闻到的气息啊,是我所喜欢和向往的生活。这样想着,我走进了3号楼,敲开了张黎明大爷的家门。

  张大爷今年74岁,精神矍铄,他退休前是郑州铁路局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热情将我让进门。“好大的客厅!”我情不自禁地说。张大爷高兴地边为我递茶,边说:“一般,一般”。然后介绍说,他是2000年买的这套房,三室一厅,总面积152平方米,客厅将近50平方米。他接着说:“不怕您笑话,刚搬来那会儿,我连着三天睡不着觉,那叫一个兴奋,真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我从心里感谢国家的改革开放,感谢党和政府,我的儿子才能到美国留学,也才能让我有钱买这套房子。”阳光通过宽大的落地窗纱幔,斑斑点点洒满客厅的每一个角落,也洒在张大爷沧桑、褶皱,但又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脸上。

   说起改革开放张大爷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说,我亲身经历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以前,是居者“忧”其屋,到了上世纪初,初步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现在,政府帮助我们继续奋斗,向着居者“优”其屋迈进。他慢慢地回忆着…….

   早在70年代,张大爷一家祖孙三代8口,住在不到32平方米的两间铁路家属院的平房里。那个年代提倡的是先生产,后生活;高积累,低消费,住房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屋里基本上没有家具,换洗的衣服、被褥就放在几个纸箱子里。天气好,可以在外边做饭,遇到天阴下雨、下雪,只好把生好火的炉子搬进屋内做饭,房间充满了油烟。

    张大爷一家就在那两间平房里住了近二十年。他说,当时他特别羡慕住楼房的人。尽管那会儿郑州铁路局的楼房都是灰红色居民楼,除了极少数“单元楼”,大多数楼是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简易楼、筒子楼。

   八十年代新住房时代开始了。住房政策出现了分水岭。一方面“福利房”仍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也就是在1990年,张大爷将单位分给他的两间平房按其工龄,扣除房屋折旧,花了一万出头买了下来。

    2000年,张大爷在美国博士毕业留校执教的大儿回国探亲,他想改变一下父母的居住条件,于是花了70多万元,买下了现在这套南北通透的新楼房,实现了张大爷和老伴多年住楼房的梦想。张大爷说:“买房一年后,当我拿到红彤彤的房产本时,激动万分。我总以为自己这一辈子是无产阶级,没承想,老了,老了,又变成了‘有产’阶级。哈哈!”我听得出,老人爽朗的笑声,真的是发自内心。

是啊,住房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唐朝大诗人杜甫就有“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著名诗句。三十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住房得到极大的改善已是不争的事实。

   走出张大爷的家,已是万家灯火。在霓虹灯的映照下,小区更显格外美丽。从家家窗户透析出来的灯光,也显得格外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