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投入 整合资源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与效率
日期:2007-05-30 16:29:27  作者:中国民主建国会河南省委员会  来源:民建河南省委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多年来,我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用工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一是众多有接受培训意愿的农民群众因经济原因无法参加培训。据调查为期三个月的培训最低收费平均约为1500元,高出了普通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教学设施、实习条件难以适应农民工培训的需要。农民工培训的效果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去甚远。

二、教育培训资源分散。一是各级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分散在教育、农业、扶贫、劳动等众多部门,受资金限制,只能进行一些较低档次的培训,低效率重复,实际资金利用率不高。二是教育设施及师资分散于各部门,缺乏统一协调、规划。

三、忽视引导性培训。多数农民工缺乏依法维权意识,对于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应享受的法律保障一无所知,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

四、宣传工作不到位,相当多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民工培训缺乏了解。据调查,一些地方相当比例的农民群众,不知道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补贴政策,甚至不知道“阳光工程”。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与效率,我们建议:

一、多渠道筹措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一是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当地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可以考虑建立省、市、县农民工培训项目基金,为农民工培训提供稳固的资金保障;二是积极寻求金融部门合作,争取贷款支持;三是尝试采取参股等多种形式,利用民间资本融资。

二、有效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把目前分散于教育、农业、扶贫、劳动等部门的教育设施、师资、资金等有机组合,统一规划,确立各自的教育培训重点、培养方向、培训内容、培训期限等,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培训资源利用率和培训质量。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宣传力度。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进一步积极主动、有重点地做好宣传组织工作,可以考虑推广信阳等地农村中学初三分流和高中“21“的办法,把初高中毕业生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起来。

四、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并重。在重点进行专业技能和订单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市场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帮助农民工树立基本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农民工的稳定就业、自身发展至关重要;帮助农民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权益,更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