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建议
日期:2007-05-30 17:18:20  作者:赵鸿飞  来源:民建河南省委 

 

民建省直会员、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学会副主任  赵鸿飞

 

 

 

 农村环境污染负荷大,涉及范围广,各种污染和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威胁到农民群众的健康,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河南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发展中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突出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一、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污染

 1、化肥、农药的施用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一是滥用化肥,流失率高,不仅污染农田土壤,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据调查,目前我省每年施用300多万吨化肥,有效利用率仅占1/3,大量的化肥沉留在土壤中,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渗透到地下,或者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池塘,形成巨大的污染暗流。二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给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据统计,农药残留造成了过去30年,帕金森病、早老性痴呆以及运动神经疾病等大脑功能紊乱性疾病的死亡人数大幅上升;近年来,因食用喷洒农药的蔬菜而中毒的事件亦时有发生。

 2、大棚农业的普及,使得地膜污染呈加剧上升态势。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塑料既不受微生物侵蚀,也不能自行分解,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而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害物质。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造成土壤结构破坏,甚至土壤次生盐碱化,这已经成为粮食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研究,当每亩农田残膜达2.4公斤时,小麦可减产7%、玉米减产8%

 3、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安全的威胁不断增加。土壤污染导致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二、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人居环境污染

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城镇和居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所产生的生活污染物,因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致使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对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威胁。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在淮河流域进行环境地质调查时发现,居民聚集地的浅层地下水质明显劣于居民聚集地外的水质。

 三、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且疏于治理,产生的工业污染

 一是乡镇企业大多数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而且受生存的经济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环境污染严重。甚至有些地方因污水灌溉、固体废物不当堆放,人为的将有害物质转移到农作物上,使更大范围的人群遭受污染之害。二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集约化畜禽养殖,随意排放的污染物带来的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以及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直接威胁着人的健康。据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我省达到国家规模标准的近6000家养殖场中,没有进行环评、没有上标准设施、随意排放污染物的占95%。此外,畜禽饲料中添加的微量元素和有机污染物未被畜禽完全吸收,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对土壤也构成了很大威胁。据调查,饲养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量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量,饲养一头猪产生的污水量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量。按照有关专家研究分析,每年我省仅养猪一项,就相当于增加3.5亿人的排泄量,这些污染直接影响了江河湖泊的水质。

 

治理农村生态污染的建议

 

 防止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是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为此建议:

 (一)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1、环保、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帮助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自身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营造全民认识环保、重视环保、支持环保的社会氛围。

 2、各级文化部门可根据地方特点,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内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通过举办展览,文艺演出,发放环保书籍和宣传画等形式,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对农村沿袭的陈规陋习进行剖析,促使农民更新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3、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环保意识教育。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环保教育,通过中小学生带动家长影响社会;加强对农民群众环保科技知识的培训,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的重要内容,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能力。

(二)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一要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将生态环保切实提上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强化依法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二要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化、制度化。

(三)以防止土壤污染和农村饮用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创建文明村镇。紧密结合村镇建设规划的实施,积极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废物处置、村容镇貌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优美城镇(村镇)”的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县城、乡镇和村庄环境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在城、镇、村庄建设或改造过程中,积极组织实施。

(四)加强环保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化肥施用“处方”,做到合理有效使用;利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合理选择使用农药。综合利用人畜(禽)粪便,尤其是经过沼气池无害化处理后的粪便及污水。二是加大扶持力度,推广沼气工程、太阳能利用工程、省柴节煤工程和小型电源工程,形成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的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是积极开发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和可降解生产技术,严格控制超薄农膜的生产和使用。四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从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等领域开拓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开发工业利用秸秆新途径。

(五)加大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力度,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一要通过规划,引导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乡镇企业工业园建设,加强污染源的集中治理。二要加大对国家强制关停或淘汰的“15小”及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其死灰复燃。三要加强城市淘汰设备和工艺监控,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六)加强农药管理,提高农药使用的环境安全性。完善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法规、标准,探索建立中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申报制度,加强在人口集中区、自然保护区农药使用的管理;鼓励开发和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

(七)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制定适合土壤污染防治基本战略,提出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框架,建立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实施土壤环境安全教育行动计划。

        注:民建省委将此文提交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作为书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