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加快大别山区发展
日期:2011-03-15 11:02:19  作者:民建河南省委  来源:民建河南省委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大别山区辖28个县(市区),总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2200多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别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显,有些方面的差距甚至还在进一步拉大。据有关方面统计,2008年大别山区28个县(市、区)人均GDP10374元,是全国人均22640元的46.19%;农民人均纯收入3795元,为全国平均水平4761元的7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46元,为全国平均水平15781元的64.29%大别山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山区中人口仅次于秦岭大巴山区的第二大贫困区。28个县(市、区)中,现有国家级贫困县18个(其中湖北7个,河南5个,安徽6个),省级贫困县有3个(其中湖北1个,河南2个),贫困县比例达75%28个县(市、区)现有贫困村3157个,占总村数的30.72%;贫困人口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10.56%

 

一、大别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发展基础薄弱。一方面大别山区群山沟壑、地形复杂形成了大别山老区建设、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大别山区为国家建设、生态环保付出的沉重代价未得到合理补偿。建国后大别山区修建二十余座大型水库,造成人均耕地减少,缺粮问题突出,移民生活困难;同时一些地方作为水资源保护地,为保护生态环境,放弃了区域优势产业;还有一些地方作为矿产资源出产地,承担了绝大部分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这些付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合理补偿,导致大别山区发展基础薄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明显缺乏竞争力,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

 

(二)缺乏整体推进、综合开发的配套措施。近年来国家对于大别山区加快发展的支持从数量上看,有着较大增幅,然而单一的、局部的扶贫政策,取得的效果,远远不能弥补对大别山区发展的欠账,也不足以缩小大别山区与发达地区日益扩大的差距。


   
(三)扶持政策与大别山区的实际不相适应。一是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财政支持项目的资金补助标准等等,往往不分老区和非老区,不分山区和平原,不分贫困地区和其它地区,都是同一办法、同一标准。二是公众基础设施、公益项目工程也是所有县市一个标准,而大别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差,一些项目工程艰巨,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事倍功半。三是国家的项目资金几乎都要求地方配套,加大了大别山区各县(市、区)财政负担,也影响项目的实施和效益的发挥。四是财力与工作任务的不对称矛盾突出。财权层层向上集中、事权层层下压的倒置格局,使本来就需大量上级补助的地方财政不堪重负。财政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改善民生需求与财力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促进大别山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大别山区是一个集山区、老区、贫区为一体的特殊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在东中部地区具有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富有特色的经济功能、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和日渐突出的区位功能。因此,扶持大别山区加快发展,对于构建中原经济区,落实和细化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意义。因此建议:

 

(一)支持建立促进大别山区发展的统一协调、规划、合作联动组织。在发改委或扶贫办设立促进大别山区发展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和支持大别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本着“协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就体制改革与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分工与协作、资源整合、市场开放、基础设施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事项,加强鄂豫皖三省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商,进行统筹安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形成联动机制。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变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在计算标准财力时,剔除非税收入部分,考虑并提高对山区、老区、边区等因素的计算权重,充分考虑人口、区位、经济发展程度、财政供养人员等因素,增加对大别山区一般性转移支付额度,使大别山区人均财政支付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全省水平;增加用于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用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与民生项目建设,弥补大别山区发展亏欠,使大别山区人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充分考虑大别山区财政收支状况,足额安排项目专款,取消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的要求,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三)化解大别山区政府债务。提高老区增值税返回比例;提高所得税地方分成比例。对历史上按照上级安排用于教育、卫生、生态、农业及公共设施建设形成的政府债务,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债务解决措施,帮助化解沉重的债务负担,解除财政风险。

 

(四)实行金融优惠政策,加大对大别山区金融扶持力度。在信贷政策上向大别山区倾斜。下放地方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加大地方贷款审批权限,克服贷款审批难、期限短、手续繁、收费多的问题。增加对大别山区信贷规模,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存款70%主要用于当地经济建设的规定;加大中小企业贷款额度,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放宽下岗人员贷款创业幅度,设立支持农村发展专项贷款;帮助解决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资金紧缺问题。支持大别山区组建一批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县、乡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满足当地经济建设融资需要。

 

(五)加大对大别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大别山老区交通建设的扶持力度。整合大别山区的交通资源,对鄂豫皖三省相连的省际出口路、断头路要高标准贯通。增修环绕大别山、贯通鄂豫皖的循环铁路和公路,与已有的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打造大别山区大交通圈。加大对大别山区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投入。帮助投资解决各县110千伏变电站偏少及现有35千伏变电站超负荷增容改造的问题;帮助解决10千伏配网受山区居住分散条件制约,覆盖面大、供电半径过长、供电可靠性差、电网安全隐患多的问题,增加变电站布点和35千伏及以上联络线,实现环网和“手拉手”供电;尽快帮助完成山区小水电农网改造任务。加大对病险库治理力度,增加除险加固资金投入,尽快解决中小型水库险情,使之发挥应有作用;加大对大别山区大中型水库灌区渠系工程投入,实施大型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和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解决支斗渠不配套,已有渠道老化淤积、堵塞、渗漏问题;加大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投入,解决山区降雨量大、山高水急、河道险情多、防汛形势严峻问题;加大对农田整治工程的投入,解决田地块小、坡大,严重影响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加大对大别山区城镇供水、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沼气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公益事业的投资。

 

(六)完善对大别山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大别山生态系统建设对中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完善财力性生态补偿机制,调整、完善生态转移支付办法,对大别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公益林、重点水源地等进行重点补偿;结合生态保护实际成效,对县(市、区)给予财政性补偿,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加大对重点公益林管护的投入力度,将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由每年每亩5元提高到20元以上,并逐年增加。完善提高水库淹没区、超水位蓄水淹没区、行蓄洪区补偿标准,提高水库移民生活补助标准,加大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后期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安置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执笔人:陈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