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和现实其实是有许许多多的关联的。这也是大家现在这么关注辛亥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纪念辛亥革命,或者研究辛亥革命,还是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中山先生是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心中不朽的丰碑。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分水岭,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先河。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清封建王朝的终结,就没有西方先进思想源源传入中国,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距离辛亥革命仅10年并不是偶然的,也得益于这些先进思想的启迪。百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当此之际中国举国隆重纪念辛亥革命、缅怀辛亥先行、回顾革命历史,正是要把那种为了祖国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继承下来和弘扬开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这一代以及下几代人的共同历史使命。
100年前,有关“振兴中华”的宏伟抱负,在孙中山的思想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孙中山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改革和建设思想,他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设计了蓝图。他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是其中一部分)等著作中,提出了建筑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的计划,提出了修筑10万英里铁路、铁路通到西藏以及100万英里碎石路的设想。他提出了在保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借外资以发展国内实业的思想。他还提出了“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的思想,提出“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他的这些计划和设想是非常超前的,那时的人们都笑话他是“孙大炮”,不切实际。孙中山在1924年说过:“此刻实行革命,当然是要中国驾乎欧美之上,改造成世界上最新、最进步的国家。”这种理想是很崇高的。
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在辛亥革命以后,不仅北洋军阀未能实现,国民党政府也未能实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有条件实现孙中山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的主张,才有可能开展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美国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韦慕廷在其所著《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一书末章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孙中山为中国谋求解放的梦想,只是在半个世纪后才逐步实现的”。这确是正确的结论。毛泽东同志在1964年写道:“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今天可以说,这个预见已经实现了!
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如此慨叹辛亥革命:“革命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在亡国灭种的忧愤中,辛亥英烈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悲壮呐喊,以其“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高尚品德,“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坚强意志,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赤子之心,放眼世界、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以及“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为后来者树立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为民族复兴大业注入巨大精神力量。
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难以想象的,已经大大超越了他们的理想。可见,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的理想和事业,而且大大发展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
(作者系民建河南省委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民建河南科技学院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