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信息化技术手段如何有效发挥作用
日期:2020-05-29 09:03:32  作者:安巧枝  来源:民建河南省委网站 

  2020年春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显现的成效备受大众关注。信息化技术手段如何在科学防控方面更加有效发挥作用?这个问题令人深思。

  一、信息化技术手段科学防控在全国范围内的初步应用

  疫情爆发之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全国至上而下各行各业都在付诸实际行动。大批的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科技企业积极投身到这场抗疫阻击战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疫情科学防控方面崭露头角。

  1.大数据深度挖掘和数据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新手段

  新冠病毒传播力较SARS病毒更强,疫情爆发期间正好赶在中国一年一度“百万人口迁徙”的春运大潮之中,风险系数大大增加,这使得疫情防控工作更具挑战,防控范围不再局限于一城一池,需要各方统筹考虑全面分析进而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一方面,通过交通大数据有效掌握重点疫区人群迁移情况,结合电信公司的漫游数据加以佐证,可以有效锁定输入型感染者活动范围和散落各地的隐形传染源,为各地精准防控疫情提供重要参考。例如,“同乘患者查询”等数据平台方便民众自主查询是否与确诊患者同乘交通工具,加强重点人群筛查和个人自主防护,提高聚集性感染的防控效率。另一方面,基于疫情防控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详细掌握各类重点医疗物资企业的产能、产量、库存等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提高医疗物资供给和分配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数据分析能力为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

  2.云计算超强处理能力倒逼传统工作和生活模式变革

  此次疫情有力促使云计算技术进一步成熟和发展,电子商务、线上教育、远程办公、在线问诊等线上生活方式实现零缝隙过度。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依托于云计算的云服务正逐渐转变为大家的“掌上明珠”,云服务的使用,降低了人群聚集导致疫情加速传播的风险,加快了传统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的变革步伐。比如,电子商务大幅减少人们前往超市、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智能货柜、取餐柜等无接触配送进一步减少配送人员面对面接触,在线医疗问诊减少民众因常规就医需求而向医院集聚,语音(视频)会议为远程指挥疫情防控创造便利。同时,线上教育保证学生群体“停课不停学”,远程协同办公支撑企业“停工不停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网上办公运转不停摆,降低了疫情给经济社会生产带来的损失。云计算正在成为信息技术的热门话题。

  3.人工智能加速病毒检测和药物研发创新发展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在此次疫情防控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提高病毒检测效率和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恰到好处,借助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化的全基因检测分析平台可将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变异情况,大幅提高疑似病例的确诊速度和准确率,从而降低疑似病例再次传染的危险,确诊病例也能尽早接受治疗而降低疫情致死率。大量人工智能算力还投入到药理毒理研究、蛋白筛选、新药研发等工作中,大幅加快疫苗等药物的研制进程,人工智能的投入使用为疫情防控工作夯实技术支撑平台。

  4.“互联网+”打通社会大众科学防控新通道

  互联网作为科技发达时代的特殊资源,以其巨大的开发潜力、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对其他产业行业超强的融合渗透能力,受到了各行各业的普遍重视,实践证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通了社会大众科学防控的新通道。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成为大众了解疫情信息的重要载体,拓展了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渠道,加速了疫情信息的传播实效,减少了因信息不畅造成的社会恐慌,极大地推动社会群体团结一致抵抗疫情的共识形成。“疫情地图”“发热门诊地图”“辟谣平台”等多种信息平台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帮助民众更直观地了解疫情实时动态、辨别虚假消息、掌握防治应对方法,更加高效优质地完成疫情防控的信息传递和知识普及。各类交互平台为管理部门、医护工作者、广大网民提供了疫情信息交互的新渠道,更好地促进了各方交流与互动,在紧缺物资筹集、疫情情况发布、各地经验分享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模式已成为打赢防疫阻击战的集体共识。

  5.信息技术企业各显神通助力打赢疫情阻击战

  共同抗击疫情,全中国都在行动,信息技术企业发挥产产品、技术和服务特长,基于核心算法和数据优势,快速精准阻击疫情蔓延,加速疫苗研发,为抗击疫情、服务民生贡献力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四大公司表现抢眼。阿里巴巴:达摩院智能机器人助力问诊。阿里云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一切AI算力,支持病毒基因测序、新药研发、蛋白筛选等工作,帮助科研机构缩短研发周期,以加速本次新型肺炎新药和疫苗研发。腾讯:上线全国发热门诊地图,上线“新型肺炎”词条内容,开通各项免费服务如腾讯教育、腾讯企鹅辅导、腾讯英语君、腾讯ABCmouse以及腾讯课堂等,向肺炎医药研究团队免费开放云超算能力、运算集群支持以及基础的云计算能力。百度:上线“抗击肺炎”频道,建立“鉴别谣言”专区,帮助大家甄别网络谣言;实时上线因疫情管控实行的道路封闭信息,并预上线火神山医院POI,上线全国200余个重点城市发热门诊信息,运用热力图功能查看公众场所人流密度。华为:支撑湖北移动、湖北联通开通蔡甸火神山5G基站;华为云WeLink智能工作平台免费提供1000账号及100人不限时长网络会议,为超过5000家政府及企事业提供优质服务。

  6.“健康码”引领社会大众健康出行新时尚

  健康码是一项数字化健康评估证明,旨在将通行证电子化,实现“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随着全国各省相继推出复产复工政策后,防疫关卡的“人肉”登记一时间成为大众诟病的话题,健康码的出现,解决了疫情防控突出的三个问题:一是统一信息收集渠道,减轻了基层人员工作负担;二是简化过关检测手续,提高了通关效率;三是数据动态变化,及时为居民提供健康相关信息。在疫情防控最为吃劲的关键阶段,健康码运用数字赋能疫情防控,为各级政府做好社会大众的健康监测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人们健康出行的新时尚!

  二、信息化技术手段科学防范仍有成长空间

  信息化技术手段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便民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存在成长空间,在满足疫情防控统筹调度、精准施策的需要方面尚存差距。

  1.大数据在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防疫初期,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在采集疫情相关数据方面采取的是手工作坊式的人海战术。通过打电话、微信群等方式填报数据并逐级上报,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打架”,数据重复采集大大降低了防疫效率,一线基层干部饱受困扰,也使数据不对称和不一致的风险加大。“数据烟囱”问题的存在使得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短期内难以实现。

  2. 大数据在打通政府和企业之间数据壁垒方面还要做足功课。能够做到政府和企业间大数据的互联互通,即通过个人识别码将不同部门和领域的数据加以互联,从而更加精准地对人群进行“画像”,是大数据的生命力所在。大量个人生活轨迹信息主要掌握在电网公司、铁路集团、电信公司以及各类互联网公司,而政府部门掌握的数据无论在量级、更新频次和复杂性方面都无法比拟。比如,很多铁路旅客提供的实名信息并不包括住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这使其提供数据的可用性大打折扣,即便知道谁感染了病毒或密切接触了患者也无济于事。直到2月1日铁路部门要求购票人在购票时提供每名旅客的手机号码,以便于及时取得联系。如何推动互联网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提供数据支持,使其能够开展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是大数据助力防疫需要解决的数据源问题。

  3.大数据在和深度信息融合方面还需精耕细作。大数据覆盖人群广,数据量大,但是采集的数据可能是表面的肤浅信息。精细深度数据是通过观察、访谈等定性方式获取的非结构化数据,涉及的人少,但是掌握的信息却更丰富。城市社区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需要大数据定位和社区摸排。农村地区则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小数据就可以一清二楚。将大小数据相融合,对于提高防疫决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大有裨益。

  4. 线上协同办公平台“赶鸭子上架”之势还需引起足够重视。线上协同办公在这次疫情的“推波助澜”下迅猛发展,在为大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很多协同办公平台类软件只是一些功能入口的整合,产品的功能以及易用性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数据格式需要统一规范;PC和移动设备的功能划分不尽合理,在线展示及文档编辑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企业场景适配不充分,基于特定行业的知识沉淀以及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亟需加强,通用平台在行业领域方面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业务流程标准化、电子化有待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凸显,功能付费问题,也是用户接纳的一个门槛。希望线上协同办公平台经过此轮疫情的锤炼以及用户习惯的接纳,在功能的整合方面,能够深入到企业管理全过程,逐渐和传统的企业OA流程管理融合贯通,实现流程化管理和企业知识的沉淀,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科学决策。

  三、信息化技术手段科学防范的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在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链接,促进各种要素跨界跨类多重整合,提高资源整合效率和公共卫生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技术引领作用。为进一步发挥信息化技术在疫情发现、防控和应急处置等工作中更好发挥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助力疫情阻击战,减少线下诊疗压力和交叉感染风险,减轻基层统计填报负担,对疫情发展进行高效跟踪、筛查、预测,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便民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强力推进政务信息部门的数据共享,及时公开公布数据信息。强化工信、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的信息联动,加快形成公路、铁路、民航、通讯、医疗等疫情相关方多源数据监测、交换、汇聚、反馈机制,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提供科学支撑。加快建立与完善数据保护制度,建立畅通的数据共享机制和数据共享制度,构建基本的数据共享信用体系,为信息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加快建立统一信息体系。基于本次疫情防控工作经验,还需强化各方就重大事件的协作交流机制,整合现有零散的信息平台,统一病毒知识、疫情进展等重大信息输出,打通各级政府、医院、疾控中心、慈善机构、物流公司等节点信息流,建立统一的人财物信息体系已迫在眉睫。

  四是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进全国信息化一体化均衡发展,确保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联防联控指挥体系稳定畅通。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以防攻击、防病毒、防篡改、防瘫痪、防泄密为重点,畅通信息收集发布渠道,保障数据规范使用,切实保护个人隐私安全,防范网络安全突发事件,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安全保障。